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人员查询|

投稿咨询热线: 010-68639699

外宣平台

招商服务热线: 010-68632799

一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种粮经” ——看湖北省枣阳市如何从产粮大县向优粮强县蜕变

发布时间:2024-01-0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何红卫 李丽    责任编辑:一歌

  2023年粮食产量127.43万吨,连续13年粮食产量超过120万吨;农产品生产贡献力位列全国百强县前列,其中粮油产业发力扛鼎;多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湖北省‘三农’发展成绩突出县(市)”;这些数据和荣誉,是湖北省襄阳枣阳市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真实见证。

  端稳饭碗是底线,优粮、富民、强县是目标。襄阳市委常委、枣阳市委书记孟艳清说,“始终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既要抓物质基础,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要抓机制保障,做到产能提升、机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保障、责任压实。”

  牵牛牵鼻子。心系国之大者,枣阳紧抓耕地和科技两个要害,坚持向改革要动力,确保粮食产能的同时延链补链强链,放大产能优势、延伸粮食产业链条、构建起粮食产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

  岁末年初,记者行至枣阳,穿过麦田,踏进车间,透过一个个镜头,强烈感受到一个产粮大县迈向优粮强县的铿锵足音。

  正在生长的枣阳麦田。

  补短板:“旱包子”变“米袋子”

  ——200多万亩耕地“不喊渴”、种得好

  粮食安全重任能否越扛越稳,关键看粮食产能的保障水平,要守住耕地红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

  枣阳是鄂西北有名的“旱包子”,近30年平均降雨量仅823.4毫米,基本上是十年九旱。资源型缺水严重,农田急需用水时无水可灌,曾导致大片农田干渴绝收。建好高标准农田,让全市241万余亩耕地旱能灌、涝能排,对枣阳提升粮食产能尤为重要。

  “开方”先“把脉”。枣阳市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土壤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在机制、经费、技术上全力保障,为全市土壤做了一次“全面体检”,摸清土壤家底。“以普查为基础,强力推进耕地‘非粮化’清理整改,确保了良田粮用。”枣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文成说。

  建设高标准农田,离不开给力的投入。在地方财政资金和债券额度有限的情况下,连续多年,枣阳市将高标准农田配套项目建设资金1亿多元纳入市本级政府投资计划,安排一般债券资金予以保障。对每一处施工,枣阳严把“五个关口”(即工程设计关、施工管理关、工程监理关、群众参与关、工程验收关)。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枣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曾饱受旱涝灾害的太平镇荣光村,从2022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打破了田垄,打通了支、斗、毛渠,几千亩农田告别了“靠天吃饭”。“村里的小麦以前亩产一般都在500斤左右,2023年平均亩产800斤以上,亩平增收300元以上。”村党支部书记高军锋说。枣阳市兴隆镇陈楼村3500多亩水田前几年常常因“干渴”减产或绝收,其中村民周树德一家种植的50亩水稻在2020年因为干旱全部绝收。2022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对堰塘清淤修筑,整修沟渠。2023年,周树德一家喜获丰收,“种了66亩水稻,亩均产量都在1400斤以上,比历史最高年份还高出10%。”

  截至目前,枣阳市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总面积达170万亩,占20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82%。全市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据测算,枣阳市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后,亩平耕地可增收200元以上。

  强科技:“老把式”添“新三样”

  ——科技为产粮大县注入新动能

  又到了盘点一年收成的时候。枣阳市建新合作社理事长孙建新是一位有着12年种田经验的“老把式”。盘点2023年种粮收入后,他发现这一年粮食产量不仅创下新高,收入也增加不少,“这得归功于‘新三样’,这是我们种田大户的法宝。”

  过去一年里,孙建新更新了稻谷品种、用上了烘干设施和种肥同播技术,“这三样在增产增效上帮了大忙。合作社1800亩水稻,如果没有烘干、存储设施,不仅遭遇雨天会受损失,而且无法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农产品的出手时机,也是一种损失。”2023年小麦和稻谷收割时恰逢连阴雨,正是建新合作社连续3个多月提供的粮食烘干服务,为周边乡镇村民解决了过去遭雨淋粮食霉变品质下降等问题。

  种好一半粮。在有限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一粒小小的种子被视为关键。2023年,枣阳市政府统筹30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建设1.5万亩了绿色优质水稻基地,打造枣阳帝香米优质稻米品牌。建新合作社的1200亩稻基地位列其中,改种高端优质稻品种又香优龙丝苗。秋天的收获让孙建新喜出望外,“这1200亩稻田产了约150万斤稻谷,不仅产量高,而且每斤稻谷卖到1.6元还供不应求。”种肥同播技术的运用也让合作社的麦田不仅出苗率高,还节省了肥料,提高了耕种效率。

  农技专家到枣阳麦田里查看苗情。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科技在这片鄂北粮仓的应用,不只是三样。测土配方施肥、农机深松整地、基于北斗的智慧田间管理系统应用,让良田能产更多好粮。科技在粮食加工的应用,提升的是粮食产业附加值,带动的是种粮农户的收入。针对粮油产业的短板,枣阳招商引进了一批重点精深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投资5.2亿元的遇吉食品特色风味休闲食品项目,年加工利用大米1万吨,与枣阳市军盾米业、福福旺食品、华伟粮油形成了稳定供应链,推进了产业互补、融合发展。三杰粮油在全市已发展优质小麦订单面积达到30万亩,发挥本土优质粮源优势,延长小麦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生产的优质面条、小麦胚芽油、胚芽粉等畅销市场,每年为农民直接增收1500万元以上。

  从生产到加工,科技正点滴改变着这个传统农业大县的粮食产业面貌。

  提能力:“小而散”变“大而优”

  ——改革让300万亩粮田焕发新生机

  小农模式带来的生产效率低、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日渐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困惑。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枣阳市委常委、副市长邢红丽说,“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规范引导‘小田并大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农户不愿种、种不好、种了不划算等问题。”

  村民的事村民说了算。“过去辛苦种一年,赚不到500元,”这是枣阳市七方镇梁家村村民王红青不愿种粮的苦衷,也道出了全村耕地曾经利用效率的现状。村党支部组织全村党员和能人共同商议,决定成立梁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开展土地平整消除地块壁垒,由合作社集中统一经营或出租给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经营,合作社对农户实行“保底分红+二次分红”。目前,合作社入股农户165户,入股面积2657.7亩,流转率达78.2%。这样一来,村里的青壮劳动力可外出务工,村民收入显著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王兴海告诉记者,“能人种粮运用良种良法良机,亩均增收125元,2023年还带动村集体增收35万元。”

  各村有各村的实际,在枣阳,改革先从点上试,再从面上推广,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王城镇董楼村、吴店镇肖湾村则采取委托流转型,对自愿流转经营权的土地进行集中连片经营。自耕自种的小农户也通过本地农业农村部门培育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位于吴店镇肖湾村的金田合作社建了200亩集中育秧基地,每年为周边2万亩稻田提供育秧服务,同时合作社还配备了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旋耕机等多种机械,农户通过电话即可预约上门服务。负责人逯世先说,“我们不仅负责提供秧苗,还负责机械插秧、打药、收割等全程服务,2023年已为枣阳、南漳、随州、荆门等地农户提供2万亩水稻秧苗供应和机械插秧业务。”

  从大手笔改善基础设施入手,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到经营方式的改变,品牌引领产业升级,“粮食工程”变“富民工程”,优粮强县雏形初现。枣阳市市长孔令波说,枣阳正抢抓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历史机遇,以农业产业化为牵引,推动粮食等优势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创建全国“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市),不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何红卫 李丽

上一条:山东冠县:小灵芝开出乡村振兴“致富花”
下一条:美丽风景转变成美丽经济 平湖农业绿意盎然

《旅游商报·旅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内容注明来源《旅商网》的所有文章作品,版权均归属《旅游商报·旅商网》所有,未经合法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内容作品。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旅游商报·旅商网》,如违反上述声明者,《旅游商报·旅商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旅商网》)的稿件作品,均转载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互联网信息传递,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旅游商报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值班热线 010-6863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