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振兴不仅是经济的腾飞,更是文化的复兴。只有让文化与经济‘双轮驱动’,才能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近日,绍兴文理学院“基于人文经济学的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组发布阶段性成果,以浙江省11个市为样本,深入探索乡村人文资源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新路径,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浙江经验”。
问卷为基:倾听千份民意绘实情。项目组立足浙江省“千万工程”实践背景,针对乡村文化活化与产业融合的痛点,设计差异化问卷4套,线上线下同步推进。覆盖全省11个市,回收有效问卷1100余份。
田野为证:走访乡村解码特色模式。以绍兴为核心,项目组深入代表性乡村,挖掘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基因密码”。
坡塘村:绍兴千年古村,以范蠡文化、莲花落非遗和艺术等赋能乡村振兴,成为网红乡村
南村:“花海经济”融合传统工艺。万亩花海吸引游客打卡,黄酒酿造、藕粉加工等传统技艺变身体验式消费项目
坝头山村:依托陆游文化,发展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动了乡村振兴和村民富裕
王家葑村:体育赛事激活乡村动能。建成全省首个村级地掷球馆,承办省级赛事,带动民宿、餐饮收入提高。
泾口村:运河文化撬动产业升级。依托古运河遗址开发研学游,
理论为锚:提炼四模一核助振兴基于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项目组创新构建“乡村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模型”,提炼出浙江省四大特色模式。相关成果获省级期刊《广东蚕业》录用论文1篇,斩获学术奖项2项。
未来可期: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间。项目负责人表示:“浙江乡村的实践证明,文化不是经济的‘点缀’,而是发展的‘引擎’。”下一步,团队将深化模型应用,联合地方政府与企业搭建“文化经济协同实验室”,推动研究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人文动力。
(通讯员:郜永恒)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4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