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红烛同心” 社会实践队将目光投向婺源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茶”。从指尖采摘的亲身体验到现代化茶厂的产业震撼,从乡村振兴政策学习到两校学子思想碰撞,再到申明亭下的民情访谈,实践队用一整天时间,深入探寻这片 “东方神叶” 背后的产业振兴密码与文化传承之道。
躬身入茶山 问技学真知
婺源,自古便有 “茶乡” 美誉,其绿茶制作技艺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深刻理解这一文化符号,实践队员首站深入生态种茶基地,在茶农指导下学习采摘 “一芽一叶” 的精髓。翠绿茶山间,队员们躬身茶垄,汗水浸湿衣襟,切身感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深刻内涵。
体验采摘后,队员们来到当地龙头企业 —— 月亮湾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展深度调研。在这里,他们见证嫩绿茶叶经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等现代化工艺,蜕变为香飘四溢的成品。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茶叶不仅畅销全国,更作为 “中国品牌” 远销海外,让世界品味婺源醇香。这番话让队员们对 “产业振兴” 有了具象认知。
为探究制茶技艺精髓,队员们随机采访茶厂老师傅。从茶叶的看、闻、摸,到火候、时间的精准把控,老师傅倾囊相授。这场朴实的交流,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每片优质茶叶背后凝聚的匠心与传承。调研尾声,“问茶学技艺 走村访民情”这十个字,成为了队员们此行的精神写照。它既是对上午活动的精准概括,更是贯穿整个实践、深入乡村求索真知的行动宣言。
思想共交融 民情暖人心
带着从茶产业带来的感性认识,下午,实践队员前往秋口镇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石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寻求理论上的提升。在这里,政策展板上写到“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与实践队成员上午的所见所闻形成完美印证。这次学习如同一把钥匙,将具体的产业观察与宏观的振兴方略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队员们对石门村的发展路径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随后,队员们走进了石门村家风家训教育基地。这里着重展示了深刻影响中国数代人的《朱子家训》。墙上镌刻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家训,与队员们上午采茶的辛劳体验形成强烈共鸣,让他们对劳动的价值具备更深厚的认知。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教诲,也让他们深刻理解这种勤勉、朴素的良好家风,正是构筑和谐乡村、促进村民自强不息的重要基石。
活动最后一站,队员们来到石门村村中心申明亭。这里自古是村民议事、信息交流的场所,队员们与纳凉村民围坐畅谈。从茶叶收成到村庄新貌,从孩子教育到未来期盼,村民朴实话语中满是对家乡发展的自豪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场接地气的交流,让队员们收集到鲜活的一手资料,也对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人民的幸福生活” 有了最温暖的理解。
从茶山到学堂,从企业到古亭,7月5日的行程形成从产业实践到理论学习、再回归民情民意的完整闭环。实践队员不仅深化了对婺源茶文化的理解,更对乡村振兴这一宏大课题形成更立体且充满温度的认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