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国内资讯

黔农青年踏侗野,实践力量振农遗 ——贵州大学农学院在堂安侗寨开展实践活动

贵大新闻网讯(农学院 张文杰 报道|摄影 龙雨洁)2025年8月13日,贵州大学农学院“黔农遗韵”实践团队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镇堂安梯田开展“稻鱼鸭共生·侗乡新生”三下乡活动。

一天时间里,队员们深入堂安侗寨调研、了解稻鱼鸭系统、探访侗族大歌传承人,在堂安梯田的农耕画卷中感悟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命力,在与当地村民、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对话中探寻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以青年视角记录堂安侗寨发展的时代印记,为农遗赋能乡村振兴积累素材。

13日上午,团队队员调研了堂安侗寨当地的稻鱼鸭共生系统。据了解,中国稻鱼鸭共生体系是全球重要的农业遗产体系之一,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凝聚了中国祖先的智慧,具有巨大的综合价值,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团队成员仔细观察了梯田中的生态状况。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清澈的水渠中鱼儿游弋,几只鸭子正在田埂边觅食。这种传统的农耕方式不仅保持了生态平衡,还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

图为堂安梯田鸭稻鱼共生系统。

13日下午,团队队员继续深入堂安侗寨的层层梯田,实地观察这一“山地粮仓”的生态密码。金黄的稻浪随山势起伏,田埂边的水渠里游弋着灵动的鱼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其间,团队偶遇一位正在梯田步道游览的德国友人。谈及此行感受,他指着脚下错落有致的梯田感慨:“我们欣赏小镇独特的风景和它的建筑,这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们用梯田种水稻的同时还养鱼,这很聪明。当地人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改善农业,形成一种循环,”他竖起大拇指补充道,“小镇独特的风景、传统的吊脚楼建筑,还有山水与人文的完美融合,都让我感受到中国乡村最本真的生命力。”队员记录下这段跨文化的对话,进一步思考传统农耕模式对现代生态农业的启示。

图为团队队员采访德国友人。

随后,在堂安梯田村委会,团队采访了当地侗族大歌传承人潘幸芝。面对我们对侗族大歌的困惑,她笑着说,“侗族大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当贵宾或客人来到侗寨时,热情好客的侗族人会举行拦门酒仪式来欢迎他们,并与客人对唱歌曲。”

在鼓楼里,潘幸芝为团队现场演唱了一段侗族大歌。多声部的和声在鼓楼中回荡,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谈及传承现状,潘幸芝表示:"现在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多,愿意学大歌的越来越少。我们正在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侗族大歌,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她希望在未来,侗族大歌能为更多人所知晓,并寄语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传承民族文化”,让侗族大歌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图为团队队员采访侗族大歌传承人潘幸芝。

8月的堂安梯田,稻穗低垂,鱼鸭游弋,侗族大歌的旋律随山风飘向远方。此次三下乡活动中,队员们用镜头记录“稻鱼鸭共生系统”的生态密码、用语言串联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用耳朵聆听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不仅是留住乡愁,还要让世界看见。”一位队员感慨道。堂安梯田的层层绿浪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答卷,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是文化的注脚,而国际传播的桥梁正由每一个扎根土地的实践者搭建——我们青年学子亦当如此,既做稻鱼鸭系统的守护者,也当侗族大歌的传播者,让中国乡村的故事既扎根泥土,又拥抱世界。

图为团队队员在堂安侗寨合影留念。

文字:张文杰

摄影:龙雨洁

一审:张羽英

二审:郭子成

三审:何冠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760-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