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赴西安市和美乡村调研团于 7 月 12 日至 13 日走进西安市剪鸭村,开展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村委、探访特色业态、对话非遗传承人等方式,深入了解这座网红乡村的发展密码。
图为剪鸭村村落标志。 高梦佳 供图
走进剪鸭村,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与充满设计感的现代空间相映成趣。
实践团首先来到村委会,与村委唐声花展开深入交流。谈及乡创客进村后的资源协调工作,唐声花直言:“我们是百分百配合创业工作,乡村振兴离不开新鲜血液,必须为他们搭建好平台。” 这种开放态度,为剪鸭村引入秦托邦数字社区等新兴业态奠定了基础。
据唐声花介绍,秦托邦数字社区通过租用村民宅基地实现互利共赢,“独立租用模式让村民把二楼租出去,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而对于村里的网红打卡地,村委会采取保底分红机制,不参与日常运营,既保障了村民利益,又给予经营者充分自主权。
从普通村庄到网红村的蜕变,是剪鸭村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人流量翻了几番,不仅解决了本地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吸引了不少乡创客,就像花溪间咖啡馆的经营者就是本村返乡人才。” 唐声花的话语中透着自豪。在乡村治理方面,剪鸭村推行 “1+3+n” 模式,以党建为引领,保障全体村民的监督权,形成了独特的治理体系。但唐声花也坦言,村庄目前业态较为单一,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
图为剪鸭村八号篮球场。高梦佳 供图
实践团随后走访了秦托邦数字社区,负责人向大家讲述了社区的创建初衷:“就是想让大家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种理念贯穿于社区运营的方方面面 —— 通过租用宅基地,既让村民增加收益,也解决了社区的用地问题。
如今的数字社区共享基地由原村史馆改造而成,改造过程中还邀请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参与设计,保留乡村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
作为宠物友好社区,这里的两只猫和两只狗成为特殊 “居民”,有的是村民送来的,有的是社区居民带来的,为许多想带着宠物出行的人提供了便利。社区通过小红书账号和公众号进行推广,还会组织参与乡村市集、居民分享会、破冰活动等,所有办公室、健身房等设施均实行共享,营造出开放包容的社区氛围。
在剪鸭村,土锤咖啡、狗师弟宠物餐厅等网红业态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打卡点。这些充满创意的店铺,将乡村元素与现代消费需求巧妙结合,展现出乡村经济的活力。
实践团的最后一站,是拜访非遗漆器传承人高裕华。这位 1995 年生于陕西西安的年轻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9 至 2022 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漆技法修复研究与创作专业并获硕士学位。在她的工作室里,一件件精美的漆器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让人感受到 “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 的漆艺之美。
“漆器曾是古代贵族的必备品,从出生到死亡都有它的参与。” 高裕华指着一件漆器作品介绍道,“但由于做工复杂、成本高昂,加上传承人才不足,这项有着七千年历史的技艺面临断代危机。” 她坦言,漆器在日本更为大众熟知,“Japan 这个词本身就有漆器的意思”。
谈及与漆艺的结缘,高裕华笑称是 “阴差阳错”:“当初想选壁画系,误打误撞进了漆器工作室,一学就是十多年。” 初学阶段,复杂的工序和频繁的失败曾让她备受挫折,“特别考验耐心,常常需要多次返工,那时候也怀疑过为什么要做这个,看着别的同学转行去当老师,心里不是没有动摇过。” 但对漆艺的热爱最终让她坚持下来。
如今,高裕华希望通过在剪鸭村开展漆器体验活动,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来这里的人多是想体验乡村生活,逃离大城市的高压,通过手工制作漆器,他们能找到一种生命力。”
她尝试将减压特征融入非遗传承,在技艺上也进行创新,“以前用纯生漆,现在生漆可以工业化产出了,省了很多事。” 未来,她计划通过线上商城销售作品,借助数智平台扩大宣传,但传承人才不足和设计花样老旧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为非遗传承人高裕华展示漆器制作过程。高梦佳 供图
实践团成员在剪鸭村的两天里,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交流,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 既有村委的统筹规划,也有新兴业态的创新活力,不乏有数智技术平台的推广,更有非遗传承的文化坚守。这座网红乡村的蜕变,正是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生动缩影。(任雯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788-0.html